書 故事-齊邦媛力促串起遺珠 潘人木散佚作品重現文壇
霸氣王妃:傲視天下 小說
潘人木爲早年的女性作家代表,在散文、小說與兒童文學領域俱別有成就。(文訊雜誌社提供)
■潘人木作品 精選集潘人木着,應鳳凰選編,遠見天下文化公司,300元,文集
編按: 2005年辭世的作家潘人木,原名潘佛彬,文壇角色多元,既是小說家,也是資深童書主編。生於瀋陽的她,與羅蘭、張秀亞等人同樣成長於新舊文學交接時代,婚後隨夫婿走過中國半壁江山,擁有同輩女性不及的見聞閱歷。
1949年潘人木舉家遷移來臺,始開啓寫作旅程,數年間屢獲小說大獎,是50年代聲名卓着的女作家之一。1965年後近廿年間,潘人木獻身兒童讀物編寫工作,翻譯、選編及創作俱豐,兒童文學家之名遂凌駕於小說家聲名之上。然其小說及散文創作數量雖不豐,卻一生未曾中斷,除早年留名的幾部長篇之外,更有一系列以新疆爲背景的長短篇小說,描寫塞外景物與當地風俗人情,栩栩如生。至於零星見諸報章的散文,或懷念故友親人,或回顧早年生活,亦皆雋永深情。
臺大外文系退休教授齊邦媛在〈閨怨之外:以實力論臺灣女作家〉論文中,以潘人木與林海音爲50年代女性作家代表。更曾爲《中國筆會英文季刊》英譯潘人木散文〈有情襪〉、〈想我紅邊灰毛毯兒〉等篇,平日亦多所催促,期許潘人木多多致力文學創作。
齊、潘倆人過往的私交併不深厚,只是同爲東北人,潘人木以東北爲背景的創作、小說語言裡運用的家鄉話,都讓齊邦媛備覺生動親切。齊邦媛更讚賞潘人木關於迪化的散文及短篇,正派淳厚的氣度,兼及當時漢人與邊疆民族的歷史背景,都是同代中難得稀有之作,即使今日讀來仍不過時。
潘人木辭世後,畢生致力文學研究的齊邦媛,有感於世人對其文學成就至爲陌生,而零星發表的散文及短篇,又因散逸絕版未能傳世,故而常掛念要爲潘人木選編文集,不僅撰寫《巨流河》期間多次提及,即使日後體力未逮,亦未嘗或忘。此一鍥而不捨心願,最終推動了《潘人木作品精選集》的問世。本刊特刊出齊教授爲此書撰寫的文章,以紀念這段誠摯動人的文壇佳話。
《潘人木作品精選集》這本書終於成集出版,也達成了我一個多年的心願。
潘人木是1949年由大陸來臺,最早成名的作家。她在重慶沙坪壩由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畢業,奠定了寬廣的文學視野。她的第二部小說《蓮漪表妹》1952年問世,即得當時最高榮譽的中華文藝獎。在當代文學史上,常與王藍的《藍與黑》、陳紀瀅的《荻村傳》、姜貴的《旋風》,並稱爲四大反共小說。我也曾在1988年以「烽火邊緣的青春」爲題,研討它與鹿橋的《未央歌》中同樣的時代,抗戰初期大學生冬雪與春花般截然不同的人生。所見證者,不知是命運的嘲弄,還是時代的包容?
潘人木在寫完第三本小說《馬蘭的故事》之後,獻身兒童文學30年,零星的文學作品都未成集,知她才華的讀者甚感惋惜,而讀她兒童故事長大的數代讀者,卻甚少知道她在文學上真正的成就,潘人木的聲名漸漸黯淡了。
1949政治大斷裂至今已65年了,那一代人漸漸已全逝去,蓮漪表妹的苦澀故事卻總是令我難忘。潘人木全然摒除了政治口號,按捺住顛簸流離驚魂甫定的心,用冷靜簡潔卻涵蘊深意的文字,寫活了那個時代政治的混濁無情和一個虛榮女子滅頂的命運。幸好文學史不會忘記,繼林海音的純文學出版社後,隱地的爾雅出版社繼續印行,仍保持着這本書莊穆寂寞的存在。但是她早期短篇小說多已絕版,晚期的散文從未收集成冊,思之令人惘然。
瞄准护国神山熊本新厂 神盾取得日本Curious公司60%股权
如今在她逝世已近十年之際,我能盡推動催促之力,得見此書呈現在新世代讀者之前,謹以一個忠誠、鍥而不捨的讀者的心,嚮應鳳凰教授致謝。她多年來從事蒐集、追蹤、分析當代臺灣文學的發展史,對潘人木的作品有相當深入詳盡的研究。今日將散失的作品編輯成此集,給精彩如〈有情襪〉到〈一關難度〉廿多年間的作品做一個清晰美好的結合與安頓,彌補好的文學作品遺珠之憾,對作家,對讀者,都是很有意義的事。